人工智能人才短缺困局待破

 机器人资讯     |      2020-07-18

人工智能人才短缺困局待破



  前沿

 

  刚刚过去的2019年,AI基础研究、技术和产业化都进入了高速增长期。专家预测,2019年各种AI技术将加速更新换代,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

 

  在人工智能迈向2.0的关键期,相关领域的人才缺口凸显,人才困局亟待破解!这一朝阳产业应如何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出兼备研发能力与实践经验的人才,精准对接产业升级需求?相关专家认为,企业和高校应围绕AI2.0的“五大新特征”,进行核心技术攻关、人才梯队培养、实体产业落地,促进产业升级。

 

  人工智能2.0关键节点遭遇人才荒

 

  “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研究在过去5年以每年接近13%的速度快速增长。”这是来自全球性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的最新数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则预计,到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98.4亿美元。

 

  “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迈向2.0的关键期。”1月14日,在东南大学召开的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说。他认为,经过60多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迎来2.0时代,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人机混合智能、自主智能是2.0时代的五大新特征,“未来的人工智能将是人、计算机、互联网三者融合的智能系统,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快速发展,正不可阻挡地大步走来。”

 

  “面对国际竞争,在迈向AI2.0的关键节点,相关企业和机构应该根据自身的需求制定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计划,高等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也要提供有力支撑。”潘云鹤说。

 

  然而现在我国AI人才却面临供不应求、缺口巨大的现实。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近日发布的《2018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评估白皮书》显示:语音交互、文本识别、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四大技术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美国超过1.3万,中国不足0.5万;其中,计算机视觉相关的高端人才占比最高,达38%,美国5432人,中国1892人。业内人士估计,我国整个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数量缺口在百万级别,“各高校培养输送的人才只占市场所需人才的30%至40%。”

 

  “得人才者得人工智能,得人工智能者得天下。”流传着这句话的AI圈子里,企业为积蓄力量纷纷开出高价抢夺人才。“人工智能科班出身的博士,50万年薪是起步价,优秀的可以开到80万、100万,都不一定能抢到。”业内人士表示。薪酬高,要求自然也不低,兼备研发能力与实践经验的人才方能成为争抢目标。而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处于起步阶段,一部分毕业生还难以具备人工智能领域的整体素养。

 

  高校人工智能学院如“雨后春笋”

 

  2017年5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在我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人工智能技术学院,2019年则被称为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系统化培养的元年,这一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相继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或学院。2019年1月,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及研究院双院揭牌,至此,仅南京一地,就有5所优质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

 

  记者梳理发现,各高校人工智能学院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各有侧重:

 

  中科大人工智能技术学院依托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等国家工程实验室,课程分为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基础理论必修课,以及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选修课。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依托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侧重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智能系统与应用。

 

  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结合其工科优势,研究方向涵盖基础理论、支撑体系以及创新应用全产业链布局,“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知识工程与多智能体、复杂系统与网络科学等;支撑体系则包括感知智能、人机协同增强智能以及智能芯片与硬件;创新应用则涉及智能装备与制造系统、智能城市以及人机协同诊疗等领域。”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联想首席技术官芮勇说。

 

  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耿新说,“我们学校三分之二以上的学院涉及人工智能相关研究,所以我们强调学科交叉,创新应用。未来我们培养的人才可能不仅仅是掌握一些人工智能技术,而是在不同的领域里有比较深的应用背景。”

 

  突破口:优化课程体系,找准行业痛点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课程并没有固定教材,课程体系设置仍参考“美国模式”。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